详情
记叙文写作中的议论怎么运用呢?议论,就是直接说理,对人物或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用以说服他人。它是作者对人物、事物深刻认识的真知灼见,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和叙述、描写、抒情、说明并列的基本表达方式。小学生是以学写记叙文为主的,而记叙文很少有完全不加任何议论的。议论具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可以直接为中心服务。记叙文中的议论形式,主要有三种:[图片0] 一是先议后叙。这种形式指文章一开头,先就某个人物或事物提出问题,或者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和评价,然后引出正文。采取发表议论方法开头的文章,都属于这一形式。先发表议论,可以使文章开篇入题,简洁明快。 二是夹叙夹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各段落一边记叙、一边议论,记叙与议论密切结合,贯穿始终。夹叙夹议的文章,议论与记叙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条理性,而且能使文章逐层深化,增强文章的说理性。如《养花》,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娓娓叙述养花的乐趣,像对朋友叙谈家常,在表达“我”与花草之间的深厚感情时,也偶尔穿插着议论。“摸着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绝不是坏事。”抢救花草累得“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这些议论精湛而又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大大增强了文章色彩,加深了力度。 三是先叙后议。这种形式指文章先集中笔墨,对人物或事物进行详细记叙,然后再发表议论。先叙后议的文章,议论是对记叙对象或内容的进一步阐述,是直接表达作者的评价、感情。因此它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深化文章的主题。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先叙后议的特点及议论的作用。 我的业余爱好 我的业余爱好很多,爱看书、写字,更爱下象棋。记得上小学后,我看见姥爷和爸爸下棋,觉得很好玩。于是我便缠着姥爷教我下棋。姥爷告诉我:“马走日,象飞田,炮打一溜烟,车四处奔驰,小卒一去不回还。”我就按着姥爷教的规则,学着下棋。一来二去,我也慢慢学会了下棋,可总是姥爷的手下败将。我很不服气,心想,不能老这样输下去,一定要“打败”姥爷。怎么办呢?我思来想去,有了,何不向爸爸求教呢?我请教了爸爸,学会“双炮轰老将”这一招。过了几天,我又跟姥爷下棋,用了这一招,真灵,很快就把姥爷“将住”了。姥爷愣住了,急得抓耳挠腮,怎么也想不出对付的招法。我赢了姥爷,心中乐开了花,暗想这下姥爷成了我的手下败将!谁知好景不长,姥爷又想出战胜我的“看家本领”。随后,我又向爸爸学会了“马卧槽、马后炮”等战术,又赢了姥爷。 我虽然刚学下棋,时间不长,但通过下棋我感悟出一些道理:下棋是两军对垒,好似战场,双方斗智斗勇; 下棋要统观全局,周密运筹,稳扎稳打,才能克敌制胜。棋盘不仅是战场,又像是人生舞台。颗颗棋子站的位置不同,履行的职责也不同,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人也应该如此。我非常赞赏小卒,他们虽然地位很低,但踏踏实实,只前进不后退,不屈不挠,勇往直前,遇到困难不退缩。我不是正需要这种精神吗? 文章先详细记叙自己怎样和姥爷学下象棋,怎样不甘心做姥爷手下败将,又怎样向爸爸求教最终赢了姥爷的事。在此基础上,小作者阐发议论——“通过下棋,我感悟出一些道理:棋盘不仅是战场,又像是人生舞台,我不是正需要这种精神吗?”这样,文章的立意就显得十分深刻,耐人寻味。 在记叙中学习运用一点儿议论,作为点睛之笔,可以大大提高文章表达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1)无论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还是先叙后议,文章都应以记叙为重点,在详细记叙的过程中发表简短,甚至是片言只语的议论。这是因为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升华。 (2)议论属直接说理(叙述、描写属间接说理),因此运用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语言要明了,不能含含糊糊。 (3)议论既可以是作者对问题发表见解、主张,也可以借文章人物之口,品评其他人物或事件,阐述人物自身的见解。无论怎样,议论要有说服力,见解要独到,不能人云亦云。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努力提高作者自身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是前提。自己爱憎不明,又怎能对人物或事物发表正确、健康向上的评论呢?自己认识不深,又怎能对周围生活发表独特、深刻的议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