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1 初中 数学课堂常用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改革偏重于对教的研究,但是对于学生是如何学的,学的活动是如何安排的,往往较少问津。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中数学课堂常用教学方法。
把抽象的理论生活化
众所周知,数学的理论、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显得略微枯燥、难懂。加之初中生学习能力有限,一时很难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举例说明,将知识总结归纳成浅显易懂的语句。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情
初中生大多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数学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数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数与形的体现。生活中的很多想象可以用数学来解决,老师可以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课上抛开枯燥的理论知识,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展现数学的神奇力量,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片0]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这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对成绩差的学生要求不要过高,应让他们从基础做起,由浅入深,慢慢培养学科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每道题的已知条件出发,明确考点,善于分析,在课后不断做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逐渐融入各类教学当中。在枯燥的数学教学程中,利用幻灯片、计算机等把相对枯燥、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其变得立体、形象、生动。把学生带入神奇的数学世界当中,体会数学的无穷魅力。
2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还可以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还可以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2)反复训练,持之以恒;(3)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4)评价表扬,鼓励发展;(5)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6)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
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
转变思想,力在创新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更要做好他们的表率,把创新素质的养成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贯穿于素质教育实施和每一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全过程。如在八年级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推理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学生们利用小棒摆出他们所认为的平行四边形后,笔者问:“能否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你的拼图是否正确(旨在培养他们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设计的一种思想方法)?”接着问:“能用说理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拼图正确吗(意在激发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最后问:“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动手操作——实际验证——理论论证——概括总结”这几个步骤培养他们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图片1]
适时评价,激发热情
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在笔者曾执教的八年级有一个学生,他的成绩虽不是很好但其脑子灵活、反应快。记得第一次提问他的时候,全班哄堂大笑,他的脸也涨得通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笔者先暗示全班安静,接着对他说:“看,同学们是认定你答不出来了。但我却说你能行。
怎么样?露一手给他们瞧瞧!”他看着我,带着求助的目光点了点头,最终,他成功了。笔者先是表扬了他,后又带领大家为他鼓掌庆贺。从那以后,再提问他的时候,班上不再有笑声,而他也不负众望一次次的让笔者看到了希望。“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的,而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选拔,而是在于如何通过评价来促使被评价者改进,促进其发展。直至现在,笔者也会在教学中使用“你讲得真好”“没关系,慢慢来”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4数学课堂结课的策略
首尾呼应式
对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的教学,在课堂结课时要用所学的新知解开悬念,使导入和结尾能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如“二项式定理”导入时提出:今天是星期一,那么82017天后是星期几?结课时要求学生用二项式定理把82017按(1+7)2017展开后获得答案。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开头讲述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按发明者的要求,麦粒总数为1+2+22+…+263,由此引发学生去探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结课时要求学生用推导的公式计算开头提出的麦粒总数,发现数值大的惊人,真实“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首尾呼应式不仅解开了学生心头的疑惑,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悬念设置法
有些数学知识存在内在联系,一节课的结尾可引出另一节课的开头。为了给下一节课埋下伏笔,教师可在结课时提出一个承上启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和“且听下回分解”的渴望。
如“指数函数”结课时,教师可提出:“我们学完了指数函数,请大家思考,对于y=ax,如果知道了y的值,如何求x的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Y课时,教师可提出,同学们已经学会用公式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如果给出数列an=3n-1-2n,an=(3n-1)2n怎样求数列{an}的前n项和?学生跃跃欲试,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急切渴盼“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结课还给下一节“数列求和”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让学生主动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