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1如何训练 小学 生数学思维
如何训练小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要训练思维能力,就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小学生思考问题有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有时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有时思不择路,急于求成。而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不应该因为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小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学生出现作业、考试效果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思维的连续性、严密性达不到要求。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与训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三角形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过去所学的混合运算、长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因为许多学生不会做或者做错题的原因就在于其基本的运算能力不强、对三角形的认识不清楚、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清楚、思维不够严密等,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严密性要求很高。
[图片0]
重视知识的完整性,提高思维的连贯性
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形象思维能力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喜欢生动有趣且“热闹”的课堂模式,所以他们对于课堂讨论、发言的热情很高,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较高。从表面看来,他们似乎都学会了。事实上,学生是在教师及其他学生的思路引导之下进行的,一些学生的思维只是在某一个片断上表现敏捷、判断准确。所以,集体性的课堂学习形式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具体过程,更无法保证每一个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完整性能得到有效的训练。
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之中,我们应该有意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加强对学生“环环相扣”的思维过程的训练,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提高动手做题的能力。首先,应该让新课改形势下的课堂在我们的精心策划下有序、有效地进行,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只在乎热闹的形式,尽最大努力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课堂知识的学习中、课堂思维的进展中;其次,可以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或从学生易错题中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有目的的练习,甚至可以让学生说出思考问题的全过程,针对重要的知识点,可以通过作业或小测试的方式让学生反复做,以提高学生做题的熟练程度,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2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而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实物的分割、图形的分割、集合圈的应用等,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建立起单位“1”、平均分、若干等份等表象,为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的的基础。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后把事物分解成各个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把各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联合起来。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起点,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就无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感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得出等式3/4=6/8=9/12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等式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看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怎样。从而总结出:“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同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结论。
[图片1]
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经常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充分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剪剪、拼拼以外,更要注重让学生比划着拼成的图形,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指图叙述,再小组同桌叙述,通过反复叙述,学生大量地说,从而使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真正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形象,在以后运用公式计算时,就不会出现“漏掉除以2”的情况,同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3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方法
(1)说题意:通过让学生叙述题意,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有序性。学生在说题意时比较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表达不完整,话说一半即说断句。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纠正学生的这种习惯,培养学生完整、规范的表达方式,而让学生说一说应用题的题意,即给了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空间,也给了老师一个指导、纠正的机会。
我们都有个这样的经历,就是学生不会解应用题,老师说你念一遍题,学生还是不会,老师又让学生念一遍,这时学生恍然大悟,高兴地说“会了”。这就是学生对题意的不理解,所以,让学生说题意,是应用题教学的基础。
(2)说思路:要求学生用简洁、明了、准确的数学语言,说一说自己分析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及相应的道理。通过说思路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逻辑性、完整性。每类应用题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关键。有时学生或者抓不住这些,或者表达不清楚,这是教师可以提供一种表达方式,让学生用固定的方式,和教师提供的关键词来说思路。
(3)说算式:在列出算式后,让学生说一说算式的每一步分别代表什么。算式本身很抽象,但它实际上又是运用数学符号把解题思路形象直观地再现出来,所以让学生说算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条理化清晰化,让思维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4如何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唤而醒之”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告诉,而应追求对儿童经验与思维的唤醒和激活。这理应成为数学教学追求的境界。只有当儿童内在的动力得以唤醒,只有当儿童主体的思维得以激活时,有效的数学学习才可能发生。多年的教学实践,一次次印证了我的这一朴素的直觉,让我对这一问题在实践层面获得了更丰富的积累和理性思考。尤其是,如何巧妙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何自觉运用好反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归谬、“装傻”等教学技巧?等等。所有这些,都将主动唤醒儿童内在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让他们以更自觉、更主动的姿态介入数学学习过程中。例如,在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这一概念后,问:“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呢?”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出几种答案:①由三条线段围成的,②由三条线段摆成的,③由三条线段拼成的,等等。到了这里就需要老师的巧妙点拨,刚才这三条线段是怎样拼的呢?首尾相接我们称之为“围成”,现在谁能给三角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呢?“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的概念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比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当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数学活动,初步建立“平方厘米”的表象与概念,进而用手中的“平方厘米”模型来度量一些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后,我不露痕迹地说:“现在,请大家用手中的平方厘米模型,再来度量一下课桌桌面的面积。”问题一出,有的学生还真的开始了度量,更多学生则先是面面相觑,随后很快便炸开了锅:“老师,课桌面这么大,这要量到什么时候哇?”“量课桌面的面积,平方厘米太小了!”“老师,有没有比平方厘米再大点的面积单位呢?”……无疑,已有的面积单位太小,要度量的面积较大,新的任务与已有知识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与冲突。而这种冲突,恰蕴含学生向着新知进发的无限可能与空间。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被一次次唤醒与激活的吗?
在课堂教学中“鼓而舞之”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的确,必要的挫折,加之对失败的有效反思,有可能会帮助个体摆脱失败的阴影,并实现由失败向成功的跨越。但是,对于身心还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儿童来说,我更愿意相信如下的判断,那就是“成功更能够反馈成功”。数学无疑是抽象的,而儿童的思维还处在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内容的抽象性与思维的形象性所构成的矛盾与对立,无疑使不少学生一开始便对数学形成一种不够正面的印象或者畏惧的心理。此时,教师除了需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化解数学本身的抽象性以外,更应该通过鼓励、肯定、欣赏等积极的正面评价,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他们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使他们发现数学学习的价值,获得对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例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对学生的激励与鼓舞而感到欣慰:“想得真好!”“真会想问题!”“你创造的这个面积单位和数学家创造的一个样!”……可以想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的学生时时被肯定、被尊重、被欣赏,那么,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无疑会得到更好的激发与唤醒。这就是鼓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