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1 会计 核算方法的内容会计核算方法包括:1.设置账户;2.复式记账;3.填制和审核凭证;4.登记账簿;5.成本计算;6.财产清查;7.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
[图片0]
1.设置账户:对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专门方法。
2.复式记账: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3.填制和审核凭证:指为了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法,合理,保证账簿记录正确,完整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
4.登记账簿:是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在账簿中分类,连续地、完整地记录各项经济件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记录各项经济业务,以便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系统的会计核算资料。
5.成本计算:是按照一定对象归集和分配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以便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
6.财产清查:指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实有数额的一种专门方法。通过财产清查,可以提高会计记录的正确性,保证账实相符。同时,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及各种结算款项的执行情况,以便对积压或损毁的物资和逾期未收到的款项,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清理和加强对财产物资的管理。
7.编制财务报表:以特定表格的形式,定期并总括地反映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情况和结果的一种专门方法。
2会计核算方法的类型
一、工业核算
内容:
(1)生产费用支出的审核。
(2)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3)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对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进行汇总,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计入有关的生产成本明细账。
(4)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对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账户的综合费用,月终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并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
(5)进行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划分。通过要素费用和综合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均已归集在“生产成本- -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有关的产品本明细账中。
(6)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品种法、分批法下,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即为产品的总成本;分步法下,则需根据各生产步骤成本明细账进行顺序逐步结转或平行汇总,才能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以产品的总成本除以产品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
二、商业核算
内容:以销售额为收入,以卖出去的商品数量*进货单价结转成本。
商业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有两种方法,一是进价法,二是零售价法。一般批发企业用进价法。
批发商品核算方法:数量进价金额核法和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
3会计核算方法需要遵守的原则
(一)规范化原则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开放性、智能化和实时化特征要求会计信息规范化,因此会计核算方法也应遵循规范化原则,其意义在于:
1. 有助于真正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有关系统(如证监会、银行、税务、企业)的实时对接,进一步促进了会计系统之间的协作和相互监控。
2. 可以促进会计核算软件研制的标准化、规范化,加快管理型软件的开发应用。
3.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减少会计人员主观判断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准确性原则
在信息化条件下,最需要考虑的是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准确性将成为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重要原则。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大部分核算业务交给计算机处理,因此在选择会计核算方法时,不必计较核算工作量的多少;而且,由于信息化环境下信息高度共享,会计数据较手工环境下更易取得,不必为了权衡结果的准确性和过程的复杂性而选择次优的方法。
(三)及时性原则
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实时性,会计数据采集、处理,会计信息的发布、传输和利用能够实时化、动态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动态化要求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及时性原则。
(四)开拓性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核算方法的质量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选择会计发展过程中最现代化、最新颖也具有生命力的会计核算方法,实现会计方法的不断变革,与时俱进,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