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总算发现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的实施方法
总算发现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的实施方法

总算发现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的实施方法

作者:htnews2   2023-01-31 22:52:54  点击:24

详情

1 小学 数学探究性课堂的实施方法

我们要实施主动探求知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以发展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的实施方法。

自主探究

所谓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课堂上要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去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探究能力。

如教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时,教师让学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铅笔的长度,要求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零刻度对齐,另一端指到几,这支铅笔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时一个学生问:“老师,在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齐吗?”这时的教师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对这名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给予表扬鼓励,然后说:“如果你们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断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你们分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铅笔的长度?”此时,学生的探究兴趣非常高,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讨论他们发现这把断了的没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样也能测量出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的解决,相信一定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图片0]

创设情境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对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过程,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直观材料和生活实例,诱发思维,引导思路,增强探究的内驱力。

如教学“分一分”,教师引导学生从整理文具与学具入手提出问题:“那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这样设计比较符合低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愿意动手摆弄进行分类。再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让学生说出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教师马上准确无误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老师连看也没有看到我的这个三角形,怎么就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学生心中充满好奇和疑问,都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这样就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

2课堂方法一

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合作交流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之目的。

如学习了乘法以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题:把下列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7+4 ,学生思考后列出了三种不同算式:①7×4+4 ②7×5―3 ③8×4 , 然后,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三种情况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前两种算式含有加减运算,不能算为一个乘法算式,只能算为一个简便算式,只有第三种算式才符合要求。这一过程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图片1]

实践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探究性学习也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里的实践运用不是练习题的技能操练,而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教师设计练习时要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学生通过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掌握知识,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

例如:学生在自主探索圆面积S=πr 这一公式后,教师让学生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圆形钟表面的面积……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圆形物体没有圆心标示,直径、半径又不能现成地获得,怎么办?学生再次经历独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想出“用线绕钟面一周量出周长,再计算出直径或半径……等好多办法。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堂方法二

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评价总结

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进行评价;

二是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使学生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感悟,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方法三

提供思考环境,开拓思维空间

数学课堂上,我们要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经历静心思考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解开学习中的疑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学“乘法估算”时,例题“38×22”是看作“40×20”进行估算的。讲完例题后,我问学生:“同学们,有没有疑问?”一名学生立即提出:“38看作40后,40×22也可以口算,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我当即对这个学生给予了肯定,并鼓励大家来回答。可是,没有人举手,大家对这个问题不知怎么回答,都在静静地思考。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引导学生:“这个问题有点难,想一想,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片刻沉默之后,终于有人发言了:“38看作40后,积就增加了。如果把22看作20,积又会减小一点。估算结果就比较接近精确值,口算也方便了。”又有学生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计算结果只要求得到一个估计数,不需要很精确。”最后,在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得出了结论:估算要根据需要,只要方法合理都行。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讲解教学重点,而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正是促进学生思维深层次发展的需要。

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1.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平等教学的理念

高中时期也是学生心理的变化期,他们会更易怒、易孤单和叛逆.搞好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站在相同高度交流,平等交流,增加教师的亲和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促进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课堂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教师加以适宜的引导,让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2.合适教学方法的运用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凡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培养学生良好有效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一切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教学效率的方法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同时它也有力地告诉我们,教师应根据每堂课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设备来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前面说到运用多媒体教学,还有例如立体几何的学习就可以采用模型进行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各面各边之间的关系,这样理解起来更易懂更能被学生领悟接受.课堂上可以运用抢答或者小组答题游戏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相关分类
需要在电脑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