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魏武挥(微博)/文
新浪微博活跃度在下降。这个说法前后两个数据报告在支持。
第一个报告来自于一个名为Global Web Index的市场研究机构,它在2月份声称新浪微博活跃度下降40%。但很诡异的是,单从这个报告里看,中国的桌面社交互联网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新浪、腾讯、人人等都是极其夸张的下降),但这家机构又在另外一份报告里说中国社交网络总体增长全球排名第二。这两个结论对应起来看相当怪。
另外一个数据报告来自“知微”。虎嗅网援引知微报告说“新浪微博发博量在经历2009、2010两年的增长后,于2011、2012年达到两个高峰。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呈衰减趋势,2013年又趋于平稳。”。但知微后来自己公告说:样本很小,并声称热门事件的转发量不仅没有下降,还有小幅上升。当然,对这份公告,我们也要考虑到知微需要新浪微博的数据接口支持。
问题在于活跃度的定义是很不同的。比如说每日登陆微博可以算成是一种活跃的表现。某个应用商店的人告诉我,从去年三季度以来,每百部安卓手机每天打开微博一次以上的手机数量,并没有明显的大幅的下降。但这种说法忽略了一个问题:打开后所保留的时长——这个数据目前我并没有。目前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并不可迷信。
微博的影响力已下沉到三四线城市
作为一个主要在一线城市生活走动的我,身边的朋友都是一线城市的居民。他们都有类似微博不够活跃的感觉。但其实这并不能说明问题。微博在努力下沉到三线以下的城市,而那些地方的居民,和一线城市的本来就很少有什么关系。他们是否活跃,不是一线城市的居民能够感受到的。
从微博创造的条数来看(包括转发),的确已经过了高峰期——这个观点为市场广泛接受,因为微信的缘故,事实上会抢夺很多人的时间。但微博就此没落,实在出言太早。这和我们国家的具体网络生态有关。
对于中国这样的互联网管制国家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维度是商业的基石:娱乐和发泄(某种意义上,发泄也属于娱乐的一种),后者又可以称之为吐槽。客观讲一句,国内没有任何一个信息平台能像微博那样起到给全体国民一起吐槽的境界(百度贴吧有,但它不够聚合),这是微博存在的重要理由——我们可以称之为“刚需”。而这种理由,即便放到中长期来看,依然是成立的。
只要这个基石不会被破坏,微博就不会没落,基于它的商业化动作,事实上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美丽说已经证明新浪微博商业化同样迎合用户需要
自阿里入股后,微博上颇有人很担心它会成为一个大号美丽说,还有人强烈地表达了对这种趋势的不满和忧虑。不过有时候并不需要太在意微博上的这种言论——微博上到处都是表演,人们说什么和做什么并不见得会一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每次微博的改版,都会遭遇大量的吐槽,但人们依然在用。
先成为大号美丽说,这是微博最现实的一条路径,新浪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连续多季的亏损是说不过去的。微博最紧急兼重要的问题就是变现。大号美丽说是它可以去做且能挖掘出一点银子来的很现实的操作路径。砍掉那些华而不实或者说遥远未来有可能会变现的用户量较小的分支应用,全力突击商业化,才是微博的正事。而且完全可以放心:用户体验下降并不见得等于用户都跑了。在中国,如此大规模的传播如此迅速的吐槽平台,新浪微博是独此一家,具备极强的垄断优势。
诚然,阿里入股并不代表着微博仅仅满足于成为一个大号美丽说。但饭总要一口一口吃,先把该拿到的拿到手,立足稳定后再图谋下一个商业领域。微博在大号美丽说上还有很多事可以优化:比如在电商处买过西装了就不要再推西装广告了,或可考虑一下衬衫领带?
最后来一个转折:微博的想象空间已经被封闭,可以这么说,它不太可能跨入百亿美元俱乐部之中。但它依然有可能成为一个盈利的网络公司,从影响范围角度讲是一流的,从商业价值上讲是二流的,一如它的母体新浪公司。
【∑Ping栏目系由腾讯科技频道倾力打造的科技锐评栏目。力求内容紧贴热点,判断掷地有声。原创文章未经腾讯科技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