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1如何提升幼儿数学思维
如何提升幼儿数学思维?幼儿阶段的教育对于幼儿以后的个性、思想、价值观等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幼儿阶段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启蒙与培养,在幼儿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作用。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思维训练技巧。
了解幼儿的认知规律,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
在幼儿思维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中,他们对物体的认知方式属于直观认识。在设计幼儿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来进行设计,使教学从幼儿的生活场景出发,让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树立数学意识,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幼儿园玩耍时向他们介绍数学形状,并把他们的数学意识引申到生活中,让他们观察家中的门是长方形的,瓶盖是圆形的等。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让幼儿对数学知识形成直观认识,能够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幼儿在课堂上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为促进幼儿数学思维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片0]
精心布置学习环境,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
幼儿的学习环境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教师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按照他们的喜好来精心布置教室,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动力,使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例如,在教室中开辟一个“饮料吧”,准备一些凉开水、果汁饮料、纸杯和画笔,让幼儿轮流充当老板和顾客。在有趣的环境中,幼儿掌握了杯子和瓶子之间容量的大小。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究知识,使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体验,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促使幼儿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2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
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幼儿由于心理处于发育过程中,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比较少。在数学学习中,让幼儿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操作方法应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凡是要教给幼儿的有关数学知识都应尽可能地转化为可以直接操作的活动,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某一概念的内涵或运算的规律。
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物体之间的一一对应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小白兔吃萝卜的操作材料。由于教师对小白兔与萝卜预设了数量上的限制,幼儿在喂食摆放时,只能先喂一只小白兔吃一个萝卜,再将另一个萝卜放在另一只小白兔的下面,这其实就是一个一一对应的操作过程。随着幼儿在对操作过程的逐步感悟后形成要一一搭配的认识,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建立这样的对应概念。
[图片1]
善于观察,在幼儿一日活动常规中寻找教育契机
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全面、普遍的,要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让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时刻感受到数学的存在,体验到数学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幼儿由内而外地感受到数学之美。
在幼儿喝水、吃饭、如厕时经常会出现拥挤推拉,这时可以让幼儿主动提出解决办法,有的幼儿就说可以分组,将所有小朋友分成几组,然后按照次序依次进行;在幼儿户外活动时经常会抢先要做,这时可以要求他们排队、报数,按照次序依次活动;在幼儿入园离园时,家长要出示接送卡,这时可以安排一些幼儿值日,帮教师把收到的接送卡依次放在指定位置,并报出接送卡总数,统计还有几个小朋友没来等。类似这样的事情就发生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细小环节中,说明幼儿生活中确实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教育时机和内容,只要教师心中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有对数学学科的了解,善于观察和思考,就能抓住教育的时机,支持并创造条件让幼儿大胆猜想探索,幼儿就可以学会解决问题,获得主动发展。
3如何发展幼儿数学思维
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传统幼儿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对幼儿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让幼儿进行枯燥的题目练习,使幼儿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不能有效促进他们数学思维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倡导在教学中要注重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进行幼儿数学教学时,要转变观念,把幼儿放到学习和探究知识的主体上,运用丰富的教学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并在思考的同时促进数学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幼儿的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让幼儿在熟悉的感觉中探究知识,能加深他们对数学的体验,使他们喜欢上数学学习,并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鼓励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5+6=()。这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很常见。对这个问题幼儿只要注意到“+”“=”就可以判断这是一道加法题,幼儿只要把两个数字相加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像这类常规问题,不需要阅读任何文字信息,只需要根据记忆就可做答。 另外,一位教师给出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红想买一些水果,需要15块钱,小明现在有5元钱,小红有6元钱,他俩加起来的钱够么?这是一个非常规的问题,需要认真阅读题目,不放过每个环节才能正确做出答案。在测试阶段,大多数的幼儿能在纸上写出11元钱,却很少有幼儿能写出“够”或者“不够”,因为他们忽略了题目问的是“是或者否”。幼儿在解决某些非常规问题时受到了常规问题的干扰。
两道题提炼出来的数学运算都是5+6=11,但是运用到了不同的数学模型。第一题,简单的个位数加法,求和后写出答案即可;第二题,不但需要求和,还需要将两个数比较大小,还需要判断在生活中能否用11块钱买15块钱东西的现实实际。如果把第二个题目再加上实际的元素,比如商场正在打5折,是否能购买下原来的那些水果,这样不但能把乘法运算融入其中,还能向幼儿讲授“打折”是怎么一回事。常规问题和非常规问题对于幼儿思维的锻炼程度是不一样的,常规问题往往是复杂问题的提炼化和理想化;非常规问题更贴近于实际,需要幼儿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独立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加贴近生活,更能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
4如何培养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幼儿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期的孩子对生活充满好奇、兴趣、探求欲,他们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尝试,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索也是儿童的显著特点,同时,数学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因此,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本身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幼儿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通过模拟再现生活情境的方式,让幼儿重新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来实现潜移默化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在更加真实、快乐、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并形成幼儿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对幼儿进行了基础的大小、多少、形状、颜色等认知的培养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生活购物活动,"大家一起去购物"中,教师扮演收银员,两个幼儿扮演爸爸妈妈,一个幼儿扮演宝宝丁丁,全家一起去超市购物,丁丁去超市拿了很多东西,有香蕉、橘子、橡皮、铅笔、牛奶、饼干等等,然后去结账,其他幼儿一起观察,最后,教师向幼儿提问,丁丁都买了什么?哪些是圆形的?哪些是长方形的?你最喜欢那个颜色?哪些是水果?哪些是文具?等等类似这样的问题,通过购买的东西让幼儿对事物进行感知,并通过自身的认知能力对事物进行分类,这就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幼儿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幼儿教师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
教师应明确幼儿的数学活动是一种准备性的学习,是让幼儿初步建立数概念、形成逻辑思维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时期正是人认知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教师通过一定手段来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等。同时,幼儿时期的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有本质的区别,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转变重视逻辑思维能力、重计算,轻视创新、实践的教学倾向,而应该在幼儿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重视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从小形成具有发散性和创造性的逻辑思维。
例如,明明数积木,教师给了明明三块积木,说道:"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些积木,好不好?来1-2-3",明明很认真的跟着老师一起数"1-2-3","那我们一共有几块积木呢?"明明茫然地看着老师,摇了摇头。老师随之说"我们刚才不是数过了吗?现在你自己来数一数"!"1-2-3","一共有几块积木"?"不知道"这一教学案例就说明教师对幼儿的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数数,而是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数学教学观念必须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