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1月15日下午消息,《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今日下午在北京发布,以下为《第二章第二节:网民结构特征》。
(一)性别结构
目前中国网民男女性别比例为:,女性网民占比略低于《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女性人口的比例,2009年底男性网民的规模占比小幅上扬。
图 7 网民性别结构对比(二)年龄结构
与2008年相比,中国网民年龄结构更为优化,网民的年龄结构更加均衡。3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占比攀升,整体占到网民的%。这部分人群更为成熟,消费能力较强,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重要用户群。
低龄网民占比也在上升,10岁以下网民群体增至%,2009年,“校校通”工程实施接近尾声,大部分初级学校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教育课程。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发起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的措施,为各中小学校联网的计算机终端免费提供绿色上网过滤软件,这为低龄群体健康上网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图 8 网民年龄结构对比(三)学历结构
中国网民群体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渗透。2009年,小学及以下网民群体增长超过整体网民增速,目前占到网民整体的%,年增幅个百分点。高中学历网民占比也略微提升,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比继续降低,网民学历结构更为均衡。
图 9 网民学历结构对比(四)职业结构
图 10 网民职业结构2009年,中国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明显下降,这一变化显示出中国互联网用户群体更加成熟,商业价值日益提升。同时,无业人员、农民群体等网民比重也小幅增长。越来越多的弱势群体开始使用互联网。
(五)收入结构
网民中无收入群体比重继续上升,目前达到10%,这与无业人员越来越多地被吸纳到网民群体中有关。同时,月收入在2000元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也在增大,互联网消费的用户基础更为坚实。
图 11 网民收入结构(六)城乡结构
2009年,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0681万,占整体网民的%。同比增长%,低于2008年增长速度,也低于2009年整体网民增幅。
图 12 网民城乡结构对比部分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还很匮乏,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较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还很不足。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的人是由于当地没有网络接入条件。由于缺乏相应硬件和知识而不使用网络的相应比例均高于城镇非网民群体。
虽然“家电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给农村地区居民提供了购买电脑的便利途径,但在推动农村地区电脑使用上作用有限。对大部分农民而言,电脑还是较奢侈的用品。同时,宽带接入和费用问题也是农村人购买电脑、使用网络所疑虑的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农民的上网欲望。
农村地区网民增速放缓,可能会拉大城乡差距。根据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提出的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通过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由于互联网具备传递海量信息的能力,成为现代传媒中最突出的工具,如果农村地区网络使用基础和接入条件继续滞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能及时赶上,可能存在将城乡社会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威胁。目前在农村地区,能够使用电脑接入网络的用户接近了某个增长的临界点。但是,对于更大规模的农村非网民群体,其通过电脑接入网络的基础还很匮乏。而手机作为上网终端,在我国已经呈现高速增长之势。手机在农村的普及率远高于电脑拥有量,加强农村地区无线接入的基础建设,可能会加速农村网民增速,缩小“知沟”带来的城乡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