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终于找到管理会计的历史
终于找到管理会计的历史

终于找到管理会计的历史

作者:htnews9   2023-01-31 18:41:56  点击:11

详情

1管理会计的历史

管理会计的历史--20世纪以来管理会计(1)的发展,丰富了会计学科的内容,改变了人们的会计理念,标志着会计学科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在回顾中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基础上,展望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0]

一、 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管理会计产生与20世纪初期,自此之后不断向前发展,暨南大学的胡玉明教授将西方管理会计20世纪的产生与发展划分成了4个阶段,较全面的总结了管理会计的历史发展进程。这四个时期分别为: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胡玉明,2004)如果考虑到进入21世纪至今的这段时间,笔者认为,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管理会计的地位上升至战略高度的新时代。 (一)、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 在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管理会计强调的是怎样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 W. Taylor)发表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差异分析”等与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直接联系的技术方法被引用到管理会计中来。(余绪缨,1983)20世纪20年代与泰罗同时代的埃默森 ( Emerson ) 根据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在成本管理上实行了标准人工成本(根据统计调查预先确定的标准来计算产品成本,并同实际成本作对比分析,以明确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和责任)。(李宏英,1996)从1918年开始,哈里森(G. G. Harrsion)开始对标准成本的研究。1919年,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成立,标准成本迅速得以推广,并逐渐制度化。1922年,奎因坦斯(H. W. Quaintance )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第一次提出“管理会计”一词。1924年麦金西出版了《管理会计》一书。同年,布利斯(Bliss)出版了《通过会计进行经营管理》一书。以上几部著作被看成是管理会计初步形成的标志。(胡玉明,2004)

(二)、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 到了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管理会计强调的是首先要把事情做对(doing right thing),其次再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先来看一下,管理会计发展的背景。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进入了战后期。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形势,战前曾风靡一时的“科学管理学说”重局部、轻整体的根本性缺陷暴露无遗,并不能与之相适应。科学管理学说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方法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2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基于企业会计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国民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之上,因此,可将企业会计管理模式大致划分为三个部分: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和管理的交叉型管理模式;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的统一型管理模式以及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的分散型管理模式。本章将针对于三种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1.交叉型管理模式

我国现代大多数企业将以人为本作为会计管理的核心指导思想,通过实现人与事两者相机融合,将会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这种交叉型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行为科学管理原则,使得企业会计管理部门呈现“有利争先管理,无利或有害相互推诿”状况,不仅难以充分发挥交叉型管理的高效性,而且还极易引起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混乱性。

2.统一型管理模式

统一型管理模式有助于充分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该模式要求将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承担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和执行会计职能职责。企业一经发现会计管理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直接追究该责任单位核算机构的责任。

3.分散型管理模式

分散型管理模式是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分散型管理模式要求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和管理,并将会计人员作为核算的第一线,以此,将有助于会计人员及时把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充分挖掘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且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予以纠正和完善。

4.可操作性模式

以前,人们对已颁布的会计准则的批评之一,是其缺乏可操作性,令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在具体运用时觉得无所适从。现在,这种局面得到了改变, 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的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用指南以会计人员喜闻乐见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做出了规范,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具体运用时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避免了在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时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

3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1.企业会计管理需全面落实内部管理,强化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一方面是全面落实内部管理。即企业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理论指导,以企业会计管理系统为平台,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机制,其中,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会计预测、会计决策、会计检查、会计考核、财务计划以及会计分析等;另一方面是强化企业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构建,因此,企业需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正确性,即增加会计报表披露的次数,尽可能缩短公布会计报表的时间间隔,为企业会计管理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图片1]

2.构建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

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是企业会计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紧密结合企业各时期经营情况和会计工作情况,立足于企业传统会计管理系统的基础之上构建健全的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大动态会计管理体系的执行力度,企业通过全面落实动态的会计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及时纠正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推进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另一方面,现代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完善是一个完善管理体系、发现不足与问题的循环式管理过程,其随着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将达到动态的、时刻检查企业会计工作的、促进会计管理体系完善的目的。所以说,动态会计管理体系是企业会计管理模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推进企业会计管理科学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3.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大力推广会计管理应用软件的普及

会计管理依靠的是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结合大量的数学模型和数学方法,同时借助于计算机和相关的信息系统,处理信息提供决策。会计管理信息的获得强调及时性与相关性,先进的技术手段尤为重要。所以必须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电子计算机普及和推广,同时开发会计管理应用软件,加快电算化的步伐,促进会计管理应用技术革新,推进会计管理在我国的有效应用。

4管理会计的现状

(1)缺乏一套严密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相关科学诸如行为科学、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的研究成果相继引入管理会计,拓宽了管理会计领域,修正了管理会计某些不合理的假设。可是,相关科学的引入并不全面系统,只是对管理会计的某些假设进行个别的修正。许多只是处于定性的分析阶段,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实务中,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计量信息的成本和价值,从而无法进行信息的成本效益分析。

(2)管理会计的方法在实务中的运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理论是依据特定的经济环境而建立起来的,它所确定的定量模型和假设在变化着的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并不能成立,人们很难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投资决策分析中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问题,所有教材都是沿用西方国家的复利制计算利息,而我国则普遍应用单利制计算利息。此外,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有的将一些本来比较简单的方法加以复杂化,使其不易掌握,可操作性差。

(3)缺乏职业化的管理会计师队伍。在我国企业,管理会计的任务和职能基本上由财务部门和成本核算部门承担,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承担其任务和履行其职责,无管理会计师专业队伍,全国也无此类技术资格考试。由于企业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会计循环上,只考虑会计实务是否符合会计惯例,而不去考虑是否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致使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发展不平衡,从而制约了它的推广和运用。

相关分类
需要在电脑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