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终于知晓管理会计的对象
终于知晓管理会计的对象

终于知晓管理会计的对象

作者:htnews9   2023-01-31 20:19:47  点击:10

详情

1管理 会计 的对象

管理会计的对象--管理会计是产生于美国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从传统会计派生出来独成体系之初,就具有明确的目的:为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重点在于管理,而不是核算。在西方国家,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应用,我国会计学术界也对其诸多理论问题颇有争议,何为管理会计的对象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0]

一般的辞书对“对象”的解释为:观察或思考的客体;也指行为的目标。管理会计的对象指的是管理会计观察或思考的客体或行为的目标。通俗地讲指管理会计的规划、控制、预测、评价等职能是对什么来实行的。

余绪缨教授提出,现代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现金流动,理由在于:现金流入和流出在数量上的差别影响到盈利的大小,而它们在时间上的差异则制约企业资金占用的水平,这两方面的综合即可对企业的资金、成本、利润等进行评价,为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即管理会计的目标)提供重要的综合的经济信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管理会计的对象用资金运动来描述更为准确。

首先,现金流动的廉洁不能全面反映管理会计侧重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初衷。

国际会计准则第7条现金流量表(1992年12月修订)中定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和活期存款;而美国会计学家井尻雄治把广义的现金定义为任何立即可流通的交换媒介,他认为现金必须不受任何经营目的的限制,作为现金的首要条件是直接用于购买和偿还债务的普遍可接受性和有效性。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出,现金流动侧重于企业与外部的关系。首先企业以各种筹资方式获得现金,再通过购买生产设备、原材料、偿付债务及支付股利等引起现金的流出,最后以销售产品等方式收回更多的现金。这是一个随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而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

充足的现金对于一个企业生存发展极为重要,因而它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金流动不能代表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因而只关注现金流动,尚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在“现金流出-其他资源-现金流入”这一过程中,其他资源暂时脱离了现金,只有价值形式和实物形态的流动。比如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会计部门只是以观念上的货币量来记录价值的创造过程,同时也反映实物的数量;而对其他部门而言,只是物质形态的变化(如产品具有不同的完工程度)、地点的转移和数量的增减。这些正是企业管理能最大限度地加以影响的环节,对此管理会计必须运用各种方法来适应为管理服务的需要。这些方法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包括零基预算、弹性预算、滚动预算的编制、收益的计量、标准成本的制定、成本习性与本、量、利的相应关系的分析、控制和业绩评价(包括事前控制、日常控制、差异计算与分析、业绩评价和考核)等,它们均不可能以现金流动来全面反映。因此,不能说管理会计的对象是现金流动。

其次,管理会计的对象以作为价值运动表现形式的资金运动来描述更为全面、科学。

在确定管理会计的对象时,首先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要。因为会计(包括管理会计)与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一,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为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

2如何让管理会计的价值最大化

(1)体现在企业日常管理活动当中

这是企业的基本活动,处于基本、优先的位置,没有了基本的日常管理活动,更多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内部日常管理活动是最重要的,而要支撑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传统会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只有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各项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基础的会计核算,提供恰当的核算资料,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才能够正常运行。从这个角度来讲,任何“管理会计将会取代传统核算会计”的说法都是一厢情愿。

(2)体现在融资活动当中

当前社会中,众多企业都喜欢到主板、新三板、创业板、股转中心上市交易,从而迅速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怎么才能符合上市标准?这就是企业管理人员要考虑的事情了,这也是当前时代非常体现价值的地方。而要符合上市标准,最根本的执行者在于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去实现,管理会计则扮演着这么一个角色——时时刻刻告诉各级管理人员:现在是否符合上市标准、离上市标准还有哪些方面的差距。只要会计人员把这些材料报告给了企业的管理人员,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去符合上市标准则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事情了。只有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执行了相关的企业活动,财务标准才可能达到上市标准;倘若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不执行相关的企业活动,仅仅依靠管理会计的数字游戏是不可能完成的,如果硬要完成,那很可能涉及到财务造假了,等待着的就是证监会和交易所的处罚。

(3)体现在投资活动当中

现在的企业投资、并购活动如火如荼,是否能够投资另外一个企业?这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决策权利,管理会计在其中扮演着决策支持的位置,注意,“决策”二字是定语,“支持”二字才是中心语,也就是说,管理会计扮演的主要是支持的位置,而非决策的位置,一定要注意自身的定位。

举个例子,老总问管理会计:我们是否能够投资B企业?管理会计回答:投资需要1000万,以后每年能够收回10万。那么,不考虑时间价值也需要100年才能够回收成本,考虑时间价值就需要100年以上才能够收回成本了。那么,最终的决策是投资呢?还是不投资呢?这就要老总根据方方面面的情况综合考量了,而非仅仅是直接的投资回报问题。比如该老总考虑到B企业是行业内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这个资源是稀缺的,为了得到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建立这个投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直接的投资回报多少就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3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否则,中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进程会走弯路,甚至会裹足不前。

从知识体系的角度看,西方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和工具已经相当完善,我们所能做的应该是 “拿来主义”和“添砖加瓦”,而不是“另起炉灶”。管理会计主要属于科学范畴,讲究的是逻辑关系,就像数理化。科学是不分哪个国家的,管理会计也不应该分哪个国家。因此,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不应该体现在知识体系的层面上。我认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政府参与和企业实践。

(1)政府参与

管理会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近一百年了。应该说绝大部分的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首先来自个别企业的内部管理创新,在取得社会公认的成果之后再由大学教授们总结为理论,理论的不断累积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今天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

我国管理会计体系也应该建立在广大企业开展管理会计实践的基础上,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相当薄弱,如果靠他们自发地去了解、学习和应用管理会计,那么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进程将相当漫长。因此,如果我们希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我个人判断至少是10-20年)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会计水平,那么政府必须加大推动力度。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政府参与应该是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特征,本次财政部发布《指导意见》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图片1]

政府参与主要体现在做好制度(顶层)设计。制度(顶层)设计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要让企业愿意开展管理会计实践,最理想的效果是让管理会计成为企业的“刚需”,例如要求企业实施标准成本法,并使之成为会计准则。二是要鼓励、扶持或资助社会力量开展管理会计的宣传和教育。

(2)企业实践

企业实施管理会计就像做数学题或物理题,原理和逻辑都是一样的,然而不同的题目会有不同的条件或假释。条件或假设不同,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就会不同。做管理会计也是一样的道理。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用管理会计知识去解决中国企业的实际问题。我相信我国企业的绝大部分(如果不是所有的话)问题都可以用现有的管理会计知识去解决,这是因为原理和逻辑都是相通的。但是由于我国企业的情况或多或少存在特殊性,因此用管理会计解决我国企业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应该会有中国特色,而有中国特色的思路和方法必须依靠我国企业的管理者或专家去思考和摸索。做不到是我们的意愿和能力问题,而不是管理会计的问题。既然西方国家企业的管理者和专家能够创造性地设计出各种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来解决他们的管理问题,那么我们企业的管理者和专家就没有理由做不到!

管理会计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企业切不可急功近利。这就好比一个人要先上小学才能上中学,上了中学才能上大学。企业的管理会计实践也必须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如标准成本和责任中心),然后逐步深入。然而,既然有了现成的管理会计知识体系,那么我国企业自然可以少走弯路,大大加快管理会计实践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国有企业应该成为管理会计实践上的先行者和主力军,如果他们能够通过管理会计实践获得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那么这将是对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贡献。

4财会人员要向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变

进入系统

为了在这个充斥各类信息的微竞争时代获利与发展,企业的财务人员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

与大数据同时滋生的还有企业内无处不在的各类系统。当前在企业内就需要这样一类人,他们要对电脑操作很熟悉,同时具有相关的财务知识,能够透视系统带来的管理效果,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企业中使用的管理系统很多已经脱离了财务管理传统意义上的借贷关系表征,集中度越高的系统,管理操作就会越下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做账操作已被自动串联入系统完成。在这种系统化的背景下,企业对管理型会计人才一个很大的需求方向就在于要对系统具有透视和辨别的能力,即不仅能够运用系统,还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将系统管理变成财务制度的层层穿透、环环贯通。

进入数据

对于财会人员而言,进入数据似乎并不是一个新的方向,尤其是核算会计不是一直都在与数据打交道么?事实并非如此。管理数据与核算数据之间并不是等价的,而是存在巨大的差别。

每一家公司都有相应的管理成本,一般都整体列入“管理费用”科目核算,在传统分析上,管理费用科目属性定义似乎就只与行政管理成本相关,但实际上这些管理费用确实都是行政管理部门在使用么,行政管理部门的人能对这部分资金进行有效的控制么?显然不是这样。以差旅费来讲,任何一个部门都有出差,但基于业务拓展活动的出差、基于网络运行维护的出差和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差在传统会计科目上都纳入“管理费用”核算,并无区别。

将类似这样的传统核算数据重新聚类展示,更能贴近业务活动的本身及管理的需求,也更能体现各管理条线在企业中的完全投入产出关系,而且,对于业务部门而言,这样的核算明显让他们增强了控制成本的责任感。而在此前,由于相当一部分成本费用都是笼统地核算归集,难免出现“大锅饭”情况,业务部门控制成本的意识也会相对薄弱。

进入流程

从财务部门转向市场部门,其难度绝不亚于一次转行,这正是从一个普通财务人员成长为管理型会计人的最典型案例。

在企业,尤其是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的国有企业中,业务都非常庞杂,需要后台强有力的支撑。在这种背景下,往往企业内的账下审批流程都非常普遍和繁杂。若要高效地完成这些审批流程,这中间存在着管理诉求与财务控制的矛盾。这是因为若设置冗长的审批流程以达到目标,效率将大打折扣,而若审批流程太过简易则可能丧失对风险的监控,管理型会计人员首先需破解这个矛盾。

这就要求财会人有意识地去熟悉整个公司的流程与状态,设计并不断优化每个系统之间的关联度和闭环性,提前评估出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漏洞,强化有效的管控举措、优化授权体系提高效率等。

进入业务

在财会人眼中,账本是财务管理的立足点,很多分析与管理都要从账本出发,但是要成为管理型会计人就要跨越账本。

管理会计做得比较好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财务管理能进入到业务层面,并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企业的商业模式、业务政策等确定过程中都要有财务的影子,而不是说在业务进行的尾声阶段,财务部门才作为消防队员甚至扫垃圾的角色进场。

这就需要财会人从业务的角度去探讨项目可行性问题,透过项目可行性的评估融入到公司业务发展趋势预判以及相应的资源配置等问题,而不仅仅是隔山看海而已。

相关分类
需要在电脑上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