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1 小学 数学课堂结课方法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同样如此,所以教师应该在结课策略方面进行研究,进而实现有效结课,让课堂教学完美收官。下面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数学课堂结课方法。
练习巩固式
练习巩固式结课,即在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练习,以使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内化新知,从而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课方法。这种结课方法一般借助提问、板演、课堂作业和小测验等具体落实。它不仅能巩固与强化学生所学的知识,还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另外,练习巩固式结课的练习形式和内容要根据教学需要,科学而合理地设计。例如:为了巩固学生刚形成的知识结构,可设计着眼于崭新知识的简单的基础练习;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专项练习;为了明晰崭新知识与已学知识的异同,并增强崭新知识的清晰度,以有效防止知识的负迁移,可设计针对易混、易错知识的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排除事物非本质特征的干扰,可设计变换知识呈现角度的、比较知识本质特征和无关特征的变式练习;为了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设计旨在展示知识规律的综合性练习;为了照顾不同水平的学生,可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图片0]
画龙点睛式
画龙点睛式结课,即在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从知识的本质出发,就关键问题对学生再次点拨,以促进他们认知深化的结课方法。例如,在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出示这样的题目:一个圆形花坛的周长是米,这个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针对这道题,教师展示了两种解法。
方法一:÷÷2=3(米),×3×3=(平方米);方法二:(÷2)×(÷÷2)=(平方米)。对方法一,学生均表示认同。对方法二,大部分学生认为:虽然其计算结果与正确答案相同,但算理不清晰,无法确定它的正确性。此时,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重现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把一个圆沿着直径平均分成两部分,再把每一部分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半径,用圆周长的一半乘以圆的半径即可求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的面积。此时,对方法二,学生茅塞顿开。这样结课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小学数学课堂结课技巧
设疑伏笔,激发欲望
所谓“设疑伏笔,造成悬念”,就是在一节课将要结束之际,教师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下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悬念,在学生们感到言而未尽之时收住话题,从而让他们带着疑问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强烈愿望结束一节课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此达到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兴趣的目的。“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是激发思维的动力。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正如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说,“把教育的难题视为小说中的悬念,并期待着每一天新悬念的发生,进而研究、解决不期而遇的悬念,认为这是教育过程中的魅力所在。”用悬念式结尾能引起学生“未尽”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正如章回小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结尾时,笔者提出:“平年2月为什么只有28天,闰年2月为什么有29天呢?请同学们课后利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查阅有关资料,找到满意的答案,好吗?下课!”这样结尾,造成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新问题的欲望。在教学“植树问题――两端都栽”一课结尾时,笔者又提出这样的问题:“一根木头长10米,把它平均锯成5段,一共要锯4次,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下一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这样的小结,为后续的学习作下铺垫,让学生感觉到“余音绕梁”。这样的结课方式,能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密切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规律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欲望。
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引出概念,得出规律或公式并非难事,但要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并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却不容易。这时,如果教师能在课堂结尾时精心设计几道相关的典型练习题,利用结课时的几分钟,通过提问、板书演示、讨论或小测验等形式,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也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宝贵的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
正如我国特级教师丁元清所说,“在概念初步形成以后,要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运用中巩固、深化概念。”这种方式的结尾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这样的结课方式。在讲授“三角形边的关系”结尾时,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笔者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判一判、写一写、议一议),其中议一议:老师要制作一个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2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这样的结课方式,既可以巩固当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渐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便于教师查漏补缺,可谓一举多得。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课的策略
提问式结课
结课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提问式结课则是众多结课方式中重要的一种。那么,何谓提问式结课呢?它是指通过教师提问的方式进行结课。提问式结课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因此该种结课方式深受一线教师的喜爱。
例如,执教“正比例与反比例”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结课的:“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都知道了正比例和反比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接下来,你们谁还能举出有关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例子?”问题提出之后,学生快速转动思维,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回答:“在购物的时候,如果商品的单价一定,那么购买商品所需要的钱数和购买商品的数量成正比例关系。假如花费的钱数是特定的话,那么购买商品的数量和单价之间成反比例关系。”有的学生说:“如果一个人的行程是一定的,那么时间和速度之间就会成反比例关系。”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本节课中所学的知识已经理解透彻。
提问式结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结课方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甚至是跑题,不仅不会提高结课成效,相反会降低结课成效。
[图片1]
归纳式结课
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结尾阶段应该对本节课所教内容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从而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把握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纳式结课,它是一种常用的结课方式,操作起来既简单易行,又颇具成效。
例如,执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我是这样进行结课的:“同学们,本节课即将进入结尾阶段,你们能告诉我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踊跃回答问题。有的学生说:“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有的学生说:“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有的学生说:“学习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微笑着说道:“同学们说的都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希望你们课后能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课堂所学。”…… 归纳式结课运用起来较为简单,仅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归纳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从而提高结课成效。
4数学课堂结课的策略
首尾呼应式
对设置悬念导入新课的教学,在课堂结课时要用所学的新知解开悬念,使导入和结尾能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如“二项式定理”导入时提出:今天是星期一,那么82017天后是星期几?结课时要求学生用二项式定理把82017按(1+7)2017展开后获得答案。
在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教师开头讲述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按发明者的要求,麦粒总数为1+2+22+…+263,由此引发学生去探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结课时要求学生用推导的公式计算开头提出的麦粒总数,发现数值大的惊人,真实“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首尾呼应式不仅解开了学生心头的疑惑,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悬念设置法
有些数学知识存在内在联系,一节课的结尾可引出另一节课的开头。为了给下一节课埋下伏笔,教师可在结课时提出一个承上启下、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悬念和“且听下回分解”的渴望。
如“指数函数”结课时,教师可提出:“我们学完了指数函数,请大家思考,对于y=ax,如果知道了y的值,如何求x的值?”“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Y课时,教师可提出,同学们已经学会用公式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如果给出数列an=3n-1-2n,an=(3n-1)2n怎样求数列{an}的前n项和?学生跃跃欲试,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急切渴盼“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结课还给下一节“数列求和”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让学生主动发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与建构。